今天是
福建农林大学红宝石9999hb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公示公告
2024 年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 :2025-03-04    信息员: 

福建农林大学是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62 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 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 年获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 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 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目标与标准

本学科发展的战略方向是服务亚热带经济高速增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和“土壤退化重建”等重大社会需求。基于科学前沿探索→应用技术开发→理论实践结合的发展路线,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学科建设目标是争取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为福建生态强省建设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劲的资源、科技和人才支撑。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设置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农业环境科学三个二级学科。研究生获取学位需满足福建农林大学与学院设置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与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二)基本条件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原福建农学院的土壤农化系,为福建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农业部创新团队1个(廖红领导的“茶树根系养分高效改良及应用创新团队”),福建省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土壤环境健康与调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与调控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茶树绿色栽培与加工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农业资源与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教学团队1个(王果领导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教学团队”)。学位点目前拥有实验室面积3600平米,仪器设备超8000万元。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顺桂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1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9 人,博士生导师21 人,40 岁以下教师占比41%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拥有长江特聘教授1 人(廖红)、国家杰青3 人(廖红、周顺桂、蒋瑀霁)、国家优青2 人(陈志长、刘星)、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 人(廖红、周顺桂)、国家万人计划青拔人才1 人(廖汉鹏)、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 人(黄炎和、陈立松、周顺桂),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1 人(李香真)、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1 人(Christopher Rensing),福建省杰青3 人(刘星、廖汉鹏、杨秋娥)。

2024 年度学科纵向科研项目立项16 项(杰青、青拔、面上、青年等),经费3712 万元;纵向科研项目立项77 项(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普查图野外校核等),到账经费达3072 万元;

2024 年度,学科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Lancet MicrobeISME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土壤学报》等高水平科研论文超过110 篇(SCI 期刊88 篇,中文期刊22 篇);学科2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蒋瑀霁、Christopher Rensing,全校仅2 名)。

(三)人才培养

1.导师队伍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全面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2024 年度,学科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 名。目前,学科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均由“国家杰青”作为学科带头人(蒋瑀霁、廖红、周顺桂),在全国省属农林类高校中,具备较强的师资力量。学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完善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制度,强化导师考核制度。学科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培训,出台相关导师招生管理措施,如《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案办法》。深入开展师德专题教育,举办师德先进典型宣传和师德警示教育 10 余场,在道德品质以及学术水平方面严格把关,筛选出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硕、博研究生导师队伍。

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注重青年教师成长,持续开展院级青年教师科研育人大比武及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竞赛,实现“以赛带练,以赛促教”。组建搭建课程群教学团队、充分发挥资深教师和国家级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2.研究生培养

完善硕、博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根据学科发展定位,以质量评价为核心,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条件,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本学科博士学位申请人应具备系统专业基础知识、问题辨别能力、文献收集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等,最终构成良好的技术性学术能力。在学校规定的基础上,学科进一步细化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实施办法,加强学术论文检测管理。研究生学位授予方面,严格按照学校文件执行基础上,对学生学术成果进行严格把关。建立健全教授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会等组织,强化制度建设与落实,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位授权点建设、导师选聘、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学位授予标准制定、学术不端处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科注重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开展研究生科研竞赛等活动;加大对研究生参与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国际学术会议、赴港澳台学习交流等的资助力度;继续推进博士生出国合作研究计划,实施研究生外语水平提升计划,建立博士生访学制度;支持研究生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高水平竞赛,持续开展“良师益友”系列讲堂,深度开展各类前沿学术讲座,促进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力。

在实践育人方面,依托50余家校友企业、合作企业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绿色农业宣传、生态文明教育、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北京电影制片厂《振兴乡村》、《建设生态茶园》等科教片的制作,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优势,开展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生态茶园建设、土壤资源调查等活动,不断拓展研究农业绿色发展意识。引导毕业研究生参加三支一扶、选调生计划等,鼓励他们到基层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通过引进国际资源,面向社会需求,全方位培养实用新型人才。针对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利用国际合作的优势,成立了研究生国际班,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注重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同时,组织研究生到大型肥料企业和种植企业/科教基地实习,深化产教融合,全方位提升育人水平。

(四)质量监控

1.加强导师培训,强化导师立德树人主体责任

认真落实学校《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加强考核监督和评选表彰,发挥导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完善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制度,强化导师考核制度;建立导师发展中心,完善导师培训制度,导师负责制订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科研活动。着力破除五唯为导向的学院业绩奖励制度,完善学院考核和绩效分配制度,激励教师干事业、教书育人。强化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

2.强化杰出人才引领,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发挥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等杰出人才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各类高层次人才为研究生授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进科研成果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聘请本学科国内外杰出科学家RolandBeckman 院士、孙红文、陈玖斌、李海龙、束文圣、张宝刚、吴龙华、何理等授课及做专题讲座,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3.强化立足三农、持续改进教育设计,构建学研协同研究生课程体系

系统梳理培养方案,搭建服务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培养体系,加强高级土壤学、高级植物营养学、土壤污染修复等核心课程的授课团队和教材建设,树立持续改进教育理念。

4.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

基于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优化导师职业道德、学术能力和培养质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进行常态化监控,完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机制,健全自查自纠的教学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动研究生课程教学、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和对外交流4 个维度的通专跨协同培养。

5.完善奖学金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激励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脱颖而出,学科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用于资助特别优秀的在校博士生和全日制硕士生,作为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经费,从而提高研究生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质量。

6.强化社会实践育人

依托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绿色农业宣传、生态文明教育、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研究农业绿色发展意识。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一)科学研究

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科研视野开拓。2024 年度,研究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等省级及以上比赛获奖7 人次。研究生作为主要科研力量,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联合基金等项目,并作为第一作者在The ISME 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New Phytologist 等国内外高水平杂志发表系列论文。博士、硕士发表高质量论文比例超过50%,本年度,2023 届毕业生获得校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4 篇(博士3 篇、硕士1 篇)。针对福建省茶叶、柑橘不合理施肥,畜禽粪污染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研究生参与实地调研,研发新技术,进行政策宣传及技术培训等,共参与各类现场培训会120 余次,培训近6 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5 万多份,累计接触农户1 万多户。依托学科老师和研究生建立的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参与研究生超过40 人,开展研究课题30 余个,在国内外期刊上共计发表与平和琯溪蜜柚相关学术论文超过40 篇,开展蜜柚绿色提质增效示范试验地面积达8 万余亩,酸化耕地治理3 万余亩。

(二)就业发展

学科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积极推进院企合作,推动建设科教基地、实习基地,推进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高质量人才;以实践促成长,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以武夷茶产业研究院科技小院为载体,长期深扎一线,在服务基层中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专业人才。学科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西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艰苦地区和基层就业工作,60%以上毕业生面向企业、基层党政就业。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的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扎根基层一线,为基层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目前已毕业的研究生300 多人,逾70%奋斗在农业资源环境战线,立足本职、扎根基层,艰苦奋斗,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优秀人才。2024 年度毕业硕士研究生29 名,其中协议就业24 人、升学攻读博士学位3 人(浙江大学、中科院地理所、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博士研究生9 人,其中协议就业9 人。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年轻教师在育人及社会服务方面有待提升

本年度,学科获得“国家杰青”1项、“万人计划青拔人才”1项等高层次人才称号,超10人次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国家级学会任职,充分体现了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但学科科研团队间协作交流还有所欠缺,科研工作尚未形成整体优势。学科年轻教师大多数是来自于国内外著名高校博士,科研能力较突出,但年轻教师通过科教融合的育人能力较弱,在教书育人水平以及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等方面有待提高。

(二)学科教师高层次教学成果不足

近年来,尽管学科在国家和省级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并主编了多部教材和参与获得了国家、省级教学成果,但本年度未获得无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此前获奖者主要集中于45岁以上的老教师,而有能力、有积累获得高层次教学成果的年轻老师不多,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业务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科教学水平

完善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制度,强化导师考核制度;建立导师发展中心,完善导师培训制度,推进导师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发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廖红、周顺桂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陈立松教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黄炎和副校长等杰出人才的模范带头作用,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并通过传帮带作用,使得年轻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便学院在国家一流专业、规划教材、在线开放课程和省级教学奖等高层次教学成果中取得新突破。

(二)加强学科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以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为特色,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基础优势,持续推进学院对外交流合作进程。突出对台交流合作特色,推进学院国际化进程。加强学科与国内外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论文写作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引进本学科相关的领军人才,带领学科发展。鼓励指导海外学生以及学生海外交流,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去更好的学校访学交流。鼓励学生多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并争取做口头报告。加大对研究生参与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国际学术会议、赴港澳台学习交流等的资助力度;继续推进博士生出国合作研究计划,建立博士生访学制度;实施研究生外语水平提升计划,通过外语教学、出国外语水平培训等渠道,提升研究生出国外语水平。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作为优势学科,成立卓越环境生态类本科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贯通本--博的培养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方案,在入学时选取部分优秀学生进入本--博连续培养体系。让学生尽早定下长远的学习目标,并利用学校的优秀教育资源,培养创新意识强、有社会责任感,掌握坚实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的高层次精英人才。继续实施卓越研究生资助计划,每年资助6-8 名优秀在读研究生,培植国家级和省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

 


党委书记、纪委邮箱:zhxy_jw@fafu.edu.cn
Copyright © 2022 福建农林大学红宝石9999hbs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